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讓閱讀遇上寫作~開啟語文力

此文稿麗雲發表於100.11.22日國語日報語文教育第13版 讓閱讀遇上寫作~ 陳麗雲
余光中教授曾說:「國家的文化是一個大圓,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處可循,而,語文就是半徑。」換言之,語文是開啟關鍵能力的鑰匙,是學習所有學科一切的基礎;而啟動這鑰匙的最佳利器,便是閱讀與寫作。唯有將閱讀與寫作結合,孩子才能理解閱讀的真義,領受學習的快樂,進而提升自學力,以達到全方位的終身學習。以筆者這幾年投入語文教學的親身體驗,真的感受道:一個人的語文能力有多強,世界就有多寬闊!

以閱讀,環遊世界、勇於夢想;以寫作,擁抱世界、舞動一生!

筆者一直很喜歡這首詩:吉利蘭──「閱讀的媽媽」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 媽媽。

想像一下,媽媽為孩子讀著故事,不管這地點是在床邊書桌前、椅子上或是地上,孩子純真的小臉仰望著說故事的人,專注且期盼的聆聽神情,那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呀!當然,這裡的「媽媽」應該是指廣義的「母親」。說文解字說:「母者,乳也。」所以,用愛心澆灌我、呵護我成長的,便是我的「母親」。換言之,教師也是孩子在學校的母親,帶領他們從知識的未知航向已知,是守護心靈的「媽媽」。

我們都知道:閱讀是希望,是未來,更是教育的靈魂。透過閱讀豐富生命,讓心靈展翅穿梭遨遊,感受婆娑世界的曼妙,才能讓寫作成為一件幸福又美麗的事。寫作是知識活化的運用,是創意的展翅高飛!想一想:高興的時候,書寫喜悅的心情;憤怒的時候,發洩爆發的澎湃;傷心的時候,撫慰決堤的抑鬱,這是一件多神奇的事呀!提筆寫文章,是觀察曾經走過的深刻痕跡,是記錄著歲月走過的聲音。所以,閱讀寫作不僅只是文字的瑰麗城堡,更是每一個生命流域的軌跡紀錄。


常常,我想起那雙手



每一個教師都是改變國家最重要的力量。君不見,這個「教」字,左下方還有個「子」字呢!筆者常認為:一個學校可以沒有高樓大廈,卻不能沒有大師。只要用心學習,認真陪伴孩子成長,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大師」,也是孩子生命中的「導師」。從艾琳.古薇爾(Erin Gruwell)的《街頭日記》,我們看見她以閱讀改變邊緣孩子生命的真實故事,讀到孩子用筆寫作取代槍去解決問題的故事: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一隻沒有翅膀的鳥,而鳥籠的門是關閉的。籠中鳥之所以唱歌,不是因為牠快樂,而是因為牠不自由。我就跟牠一樣,只是我不唱歌,我寫作。我幾乎每天都寫,寫詩、寫日記,這樣我才能逃離現實,因為現實有時很難忍受……」


藉著寫作,苦悶的孩子們表達自己從來不敢表達的感覺,能夠看清過去,有勇氣突破外在偏見造成的隔離,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往前走的自信。我們深深感受到:教師是引領閱讀生命山水和推動讀寫教育重要的的推手。期盼我們以閱讀教會學生尊重生命、勇於夢想,讓孩子在書裡發現自己;以寫作帶領他們擁抱世界,改變一生,看見蔚藍的晴天。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寫作是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在推動讀寫教育的同時,給孩子的不是一本書、一篇文章,是打開一扇門,讓他們看到還有另一個世界,而且,那個世界歡迎他們、等待他們去開創、去冒險。我們也期盼,孩子在教師努力的耕耘下,能從被動的「聽眾」、「觀眾」,轉而成為自動參與的「讀者」、「作者」。那麼,我們才是真正參與了孩子們的人生,我們也必將看到一個個生命的蛻變與成長。


閱讀與寫作的交會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文章豐富的靈魂。寫作需要大量的素材與構思,這靈感的來源即需以廣泛閱讀為基礎。在設計讀寫課程時,需注意循序漸進,配合孩子的認知心裡發展,適切學習。從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得有序列規畫,從文體與和容的選擇,都應讓孩子從快樂中學習,於遊戲中領會。
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以下提供若干教學方案與步驟提供參考:
(一)學生,學什麼?
學「生」,該學什麼呢?也就是說,教師要教學生學習哪些內容呢?根據教育部電子辭典,「生」字共有11種不同的意義。柯華葳教授提倡「詞素覺知」,就是透過造詞讓學生發現字的多義性。以「生」而言,筆者教學時經常透過這樣的圖示來讓學生學習。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師要教學生以下四點:
陌生的東西
生存的能力
生命的價值
生生不息的使命與典範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故事,生命影響著生命,也因此,愛的循環永不止息。唯有師生心靈互動,才有教育可能!期待讓我們的學生走進教室,都有自己的故事。
(二)閱讀過渡到寫作的教學方案
1、教導閱讀策略:(畫線、摘要、偵錯、推論、問答、結構、連結、自詢……)
2、範文閱讀:(大要、結構、賞析、心得~與故事有關的活動)
3、寫作策略:(寫作策略~仿寫、擴寫、縮寫、續寫、改寫)
4、為修改而讀:(校正、同儕回饋、為寫而讀)
(三)閱讀結合寫作~教學步驟
1、閱讀文章(範文閱讀)
2、設計寫作大綱(取材、結構)
3、分解文章層次(再看範文結構層次)
4、設計綱要層次(寫作大綱的細項)
5、進行寫作



由閱讀到寫作的教學應為「有想法,有方法,有辦法」的教學設計。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探索新風景,而在擁有新視野。」筆者認為:閱讀是提升寫作力的養分肥料,而作文是始於「文字的探索」,終於「生命境界的探索」。只要我們用心設計課程,閱讀與寫作的交會,將會閃耀燦爛的火花。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從國語課本進行閱讀教學

此文稿麗雲發表於100.04.12國語日報~第13版語文教育
臺灣學童參加國際閱讀素養評量後發現:「在閱讀深度上,臺灣學童仍停留在字面或文章表面層次,高層次思考能力明顯落後,不習慣以較長的方式作答,或無法從文章中找到支持的理由。」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在閱讀時,往往是見樹不見林,無法理解文章真正的意涵,掌握主旨的能力相對弱勢。


所謂「閱讀素養」,根據PIRLS2006的定義:.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由閱讀獲得樂趣


也就是說,閱讀素養包括:閱讀各式各樣文章、由閱讀中獲得樂趣、透過閱讀學習、形成閱讀社群各四個部分。


所以,回到我們的課堂裡,我們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孩子「讀到什麼?」(內容、形式)、「讀懂什麼?」(主旨)、「讀出什麼」(寫作風格)。也就是說,閱讀,應該要有策略與方法,而非重在生字、語詞逐字逐句講解。我曾經看過一位高年級老師在教導國語課時,還在教學生書空,習寫生字。設想,這位老師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在做識字、詞語的教學,又怎會有時間做閱讀理解與閱讀策略的教學呢?所以,對這位教師而言,「教不完」就是最大的隱憂。


臺灣的國小教科書課文長度,中年級大多約四百字,課數也較少,而香港、新加坡的課文長度約一千字到一千兩百字,且課數較多,他們似乎就少有「教不完」的困擾。其實不同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有的課文需要逐字逐句講解,有的則宜直接進行討論與辯證。


低年級的學生,以識字為主要核心,這是當然的;但是中、高年級的孩子,我們更須投注心力在教學生閱讀理解,我們更需要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形式外,文章的大意是說什麼?作者為何要這樣寫?文章主要要表達的是什麼?我們要教導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或是以一個角度、二個思考的方向讓學生學習歸納、辯證。


我很喜歡「一個角度、二個思考」這樣的概念。也就是從文本中推論出一個論點,但必須從文本中找出二個支持的例據。以此閱讀觀念推論到寫作,更是非常好的方式。以「比讀書更重要的事」這題目為例,如果只專論一個主題,必須提出二個以上的理由或例子,這樣才有說服力。


教學不是為了尋找正確答案,而是協助學生主動去探究、去找資料、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美國有一句諺語就是最佳註腳:

告訴我,我會忘記;

給我看,我會記得;

讓我參與,我會了解。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我始終認為:「怎麼學」遠比「教什麼」重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是在培養孩子的自學力,孩子能有自學力,就等於備好強壯羽翼,就可以無懼無恐的飛向21世紀的天際。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一課一重點,國語文教學策略

此文稿麗雲於100.03.15發表在國語日報 第13版~語文教育版
一課一重點,國語文教學策略~ 陳麗雲
自從PISA和PIRLS這二個國際評量的報告結果出爐,我們努力多年的閱讀教育又被大大的震撼、撞擊了一下。或許我們可以質疑這個評量報告只是個「數字」而已,有需要大驚小怪嗎?但是,這個評量會讓許多國家重視,是因它可說是國家未來競爭力前哨戰。很多方向指出:PISA成績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成就息息相關,甚至被認為是未來二、三十年後社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身為基層教師,我們姑且不必在乎分數,我們看待這國際評比的想法,可以朝省視自己的教學,作為改進或提升教學的參考。

從評量的成績來看,我們國內學生整體閱讀素養和閱讀深度都亟待加強。為了提升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教育部近日研議改進教科書的編寫方式,期望未來國中、小學的國語文教科書,將能有幾課文章篇幅較長,引導學生進行高層次的閱讀與思考。

然而,篇幅加長、課數變多,孩子就真的能提升「閱讀深度」嗎?
對多數教師而言,擔心上課時數有限,「教都教不完」、「一直在趕課」,教學現場的教師有辦法接受與理解嗎?

筆者認為:教師教學時,可以採取「一課一重點」的教學策略,找出每一課的教學重點,每一課讓學生學習到「一」種專業的語文能力就好。就像專賣店一樣,讓學生結結實實在這一課學會「一」種知識,而非在每一課什麼東西都教。什麼都教,每一樣都是重點;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重點。就像逛完整個百貨公司之後,有的人已經眼花撩亂,不知重點和方向為何了。

老師在「一課一重點」的方式下,不會慌張匆促趕課,可以游刃有餘的把那「一」個重點教好。一學期有14課,就有14個教學重點,依此類推,一年二個學期,大概可以把語文基本的重要元素教過一番。以這種方式,相信課數和時數就不會是教師在乎的問題所在了。

以「雨變成一首詩」這一課為例,最後的詩是文章的重點:
「雨,淅瀝淅瀝的下,
像細細的絲線;
風,輕輕的吹,
像在和小雨跳舞……
雨,從天上飄下——
落在草地上,
聞起來,青草香,
摸起來,清又涼!
雨,帶來春天的訊息,
帶來笑聲和想像。」

配合全部的課文,可以教導的語文元素有:類疊、譬喻、轉化、摹寫、轉折句……。如果是我,我就會選擇「摹寫」為我的教學重點,整課的教學以環繞「摹寫」為軸心,教導孩子運用身體感官,讓他們張開所有眼、耳、鼻、舌、手……等感官雷達,感受生活的點滴與奧妙。一堂課純教「摹寫」,應該還可以和學生玩想像和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這「一」種語文的能力。

我一直相信:教師是引領閱讀的重要推手,每一位教師都是改變國家最重要的力量。找到教學重點,就像在教導孩子閱讀理解中抓取重要訊息的能力,「一課一重點」,或許可以讓教師教得更輕鬆自在,孩子學得快樂有效益!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從「神奇的藍絲帶」學習愛與關懷

閱讀文本、閱讀生活~本文於100.01.18發表在國語日報第13版 ~從「神奇的藍絲帶」學習愛與關懷~陳麗雲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寒」,真誠的鼓勵和讚美,能傳遞愛的火花,讓人感受和煦春風的吹拂,讓社會更溫馨更美好。國語課上到「神奇的藍絲帶」一文,正是讓孩子將閱讀力化為真正行動力的時刻,希望透過這個文本帶出的延伸學習,讓學生們感受課文不只是課文,它除了是美文的欣賞之外,更是生活中實踐愛與關懷的最佳典範!

「神奇的藍絲帶」是敘述美國婦女海莉思用藍絲帶傳遞愛與溫暖的故事。當將藍絲帶贈予別人的時候,同時需要表達對他的讚美與感謝。一位中學老師,頒發給班上學生每人三條藍絲帶,並要學生繼續傳遞藍絲帶。他要每位學生必須找到一個人,送出第一條藍絲帶並表達自己的感謝;再把剩下的兩條藍絲帶交給這個人,請他找到另一個人表達感恩;得到第二條藍絲帶的人,也必須找到一個人,送出最後一條藍絲帶。

這個類似「把愛傳出去」的活動,讓學生從具體的行動中感受「愛,是需要大聲說出來的。」其中,最感人的是一位中學生將藍絲帶送給諮商師,諮商師再把藍絲帶送給不苟言笑的老闆,嚴肅的老闆送給了心靈受創的兒子,讓孩子第一次感受到嚴厲父親的外貌底下,其實也有一顆關愛自己的心。

上完這一課,我深深覺得這個文本不應只是「嘴上談兵」而已,它應重在實踐,應要讓孩子學習把愛大聲勇敢的表達出來。於是,我設計了一張學習單,讓孩子確切知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透過行動更具體形象的讓孩子知道本課的主旨與意涵,原來,語文課不僅只是用「讀寫」的,它更可以「實踐」出來。

學習單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完成後,都要由對方簽名認證。
一、請將「神奇的藍絲帶」這個故事的起源、經過、結果(也可利用6W),向家人口頭報告。 簽名:( )
我向( )說這個故事,他聽了之後,感覺( )。

二、想一想,我要將三條藍絲帶送給誰呢?完成下列表格。
對象/ 讚美或感謝的話 / 結果(他的反應)

三、表達愛與鼓勵有很多方式,以言語讚美感謝或是以行動表現都是很好的方式。請擁抱你的家人三秒鐘,表達你的愛與感恩!
我擁抱( ),我感覺( )。

這份作業意外的得到許多孩子和家長的肯定與迴響,更直接見證了藍絲帶的「神奇」!在發下學習單的同時,我要求孩子:當你要將藍絲帶送給對方的時候,必須以完整的語句表達對他的感謝與讚美,眼睛要專注的看著對方;接收藍絲帶的人也必須真誠的看著對方,專注的聆聽。

孩子們一開始覺得不自在、噁心、尷尬,慢慢的,發現接受藍絲帶的對方是如此開心快樂,這閃亮的眼神感染了彼此,讓送藍絲帶的人也感到喜悅與充實。後來,孩子們沉浸在感動的氛圍中,喜樂的完成這一份作業。有趣的是有位孩子感謝姐姐天天泡可口的蜜茶讓家人喝,姐姐的回答竟是:「你今天會讚美人,你有發燒嗎?」呵呵!不過常和他吵架的雙胞胎姐姐,聽了他的讚美後整天都快樂的唱著歌。呵呵!原來,代表肯定與讚美的藍絲帶,真的既神奇又有魔力。

至於擁抱家人這一個要求,對某些高年級的孩子來講,卻是「艱難的挑戰」!他們會告訴我,已經很久不擁抱家人了,「這樣很奇怪耶!」「我長大了,不要抱抱了。」然而,當他們「必須」完成這份「作業」時,結果是令人驚喜的。他們寫道:「感到前所未有的溫馨」、「好像回到小時候那樣的感覺」、「原來,擁抱家人是很幸福的事」、「爸爸媽媽的胸膛好溫暖好舒服」、「我好幸福,以後要每天和家人擁抱」、「感覺媽媽好像變胖了」……

其實,文本的閱讀重在文本的閱讀重在感受體驗,所有的閱讀都是為了讓孩子學習「閱讀生活」。愛從行動開始,從言語與行為中流露,「神奇的藍絲帶」這一課讓孩子們知道:愛與珍惜都是動詞,我們都應該懂得,並確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