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國語課,教什麼?

此文章麗雲發表於102.04.09國語日報第13

國語課,教什麼?~  陳麗雲

這幾年,語文課程被大大的重視,國語課,被賦予重要的使命。然而,國語課,到底是要教什麼?拿起課本,努力備課的同時,我們該思考的是:教師,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教師,是教文本?還是教能力?

文本,在教學現場,一般指的就是教材。以一般教師最常用的教材,便是課文。然而,同一篇課文,每一個老師對文章的解讀可能不同。所以,教師應該是用教材教,教導學生策略與能力,而不是教教材,教文本。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質。所以,當我們拿到文本的時候,便需思索:這一篇文章,「我」要教給孩子什麼樣的語文知識,培養什麼樣的語文能力?除了文本所想要表達的人文內容或說明的知識外,語文教學是必須承載語文知識的,這才是國語課和社會課、自然課、藝文課之所以不同的地方。畢竟,語文是一門學科,既然是一門學科,便要有屬於自己的課程知識,不是嗎?

語文有六大能指標,分別是:1注音符號、2聆聽、3說話、4識字與寫字、5閱讀、6寫作。我個人認為,前四項的訓練,都是為了後二項(閱讀與寫作)做準備。學注音符號的用意是為了識字,進而能夠閱讀;聆聽是要聽懂說話者想傳達的意思,聽到重點,一如閱讀,是要讀懂文章的內容,讀到精髓;說話是要用清楚、正確、流利的語句傳情達意,一如寫作是以文字遣詞造句,以不同表述方式傳達內心的思維。因此,我個人總認為,在國語課所做的努力,都是在為閱讀、寫作扎穩基本功。

因為體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尤其是閱讀力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且,要有良好的寫作力,便先需鍛鍊優質的閱讀力。所以,近幾年來,各個單位都積極推動閱讀教學。然而,閱讀教學不是識字教學,不是讀「多」就好的量化筆記,更不是一場熱鬧的派對活動。我認為,閱讀教學讀「懂」比讀「多」重要,教「懂」比教「完」重要。換言之,教師要運用策略教導孩子「學習閱讀」,讓孩子擁有理解推論、歸納詮釋的能力,才能夠進一步「閱讀學習」。

這一陣子,學習共同體的概念被大力的推行著,我自己在班上實作過後,也真實的體認到: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我們應該把學習權還給孩子,讓他們有意識的學習。我始終相信:「聽者千萬遍,不如自己做一遍。」所有的教導如果只是教師講述,那麼學習的實質深度,的確是不夠彰顯的!透過具體操作、傾聽、討論,所有的學習才會真正進到孩子的腦袋裡。

我運用佐藤學的合作學習概念,輔以提問策略和孩子們來「玩」課文。我認為:會「想」問題,比會「回答」問題更重要。於是,我將提問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分組以PIRLS四層次的方式,對文本提問。經過幾次練習,我發現,孩子們擷取訊息的能力迅速,推論歸納的程度也出乎我想像,有的提問不僅能快速的進入文本核心,更能思考到作者意圖,提出關於寫作佈局的層次。例如:「永不放棄的愛」這一課,內容大致敘述:

亞美尼亞發生大地震之後,愛德華的父親趕到學校,看見「昔日那充滿歡聲笑語的三層樓教室,已變成一片廢墟。」他在一陣哭喊後,猛然想起自己對兒子說的話:「不論發生什麼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於是,和那些絕望的站到一旁等待的父母不同,他一直拚命挖掘,挖到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漬,仍然不停止。直至三十八小時後,瓦礫堆下傳來愛德華和同學的聲音。他大聲呼救,救援小組前來挖出安全小出口,愛德華還讓其他同學先出來,最後才走出來和父親深深擁抱……

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要求每組的四個題目中,要有二個是文章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或是想一下就可以有答案的;另外二個則是文章沒有明顯答案,要根據文章提供的線索歸納後,提出看法的問題。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有些會重複,整理出來總共有以下幾個題目:

◎大地震的地點發生在哪裡?

◎這個地震大不大?你怎麼知道的?

◎這些孩子能存活的原因是什麼?

◎父親為什麼會突然堅定的站起來?

◎父親的心情,從一開始到後來有什麼轉變?

◎其他孩子的父母和救難人員的反應是什麼?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幫忙?

◎父親是如何表現他的不放棄?從文章中的什麼地方可以看見?

◎父親一直挖了三十八小時,為什麼還要繼續挖掘?

愛德華這對父子的關係如何?

◎文章為什麼要寫「昔日」?

◎父親、愛德華、消防隊長的個性各是如何?請從文章找出理由來支持你的論點。

◎如果你是(愛德華、消防隊長),你會怎麼做?

看他們提出的問題,真令我驚艷,有的也會令我自嘆弗如。他們不僅有擷取訊息、推論詮釋的能力,還能進展到整合訊息、發展觀點的能力。尤其是「文章為什麼要寫『昔日』?」這題目,我自己在備課時是沒有想到的。當這一小組提出這問題時,其他小組竟然可以明快的回答:「『昔日』是要對比『現在』;昔日歡聲笑語,現在已變成廢墟,這樣才有強烈對比的感覺。」我好驚訝:文章中並沒有「現在」二字呀?學生竟然能以寫作的角度閱讀文本,「推想」作者的佈局構思;換言之,他們不知不覺已經把閱讀和寫作搭上橋梁。這種閱讀能力,是我始料未及的「驚喜」!

原來,國語課,是要用教材,教出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