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閱讀有妙招,教學馬上好

此文刊登於國語日報101.04.03第13版~語文教育版

讀有妙招,教學馬上好   陳麗雲老師

這是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個資訊快速擴張的世代。閱讀能力愈高的國家,競爭力也愈高。我們唯有提升閱讀力,培養自學力,未來才有競爭力。香港的PIRLS成績能一躍為第2名,最大的改變就是讓第一線的老師在課堂中進行閱讀策略教學,並將課外閱讀課內化。閱讀不是外加的課,而是直接從教科書的課堂中教導閱讀策略,協助孩子提升閱讀能力。

閱讀就是要教學生思考,引導孩子學習歸納、學習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只要活化閱讀教學策略,提升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教師就能輕鬆教,學生也會快樂學。

閱讀妙招一:花瓣造字

識字是閱讀的基本功。生字的教學,應該讓孩子從學習活動中培養語感,感受文字的屬性。「花瓣造字」提供孩子識字的趣味方法,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提升孩子的自學力。以「吹泡泡」這一課為例:

吹吹吹,吹泡泡,你先吹一個小泡泡,再吹一個大泡泡,

小泡泡和大泡泡,一個一個都向天上跑。

這一課的設計,是特地把「泡」和「跑」二個形近字放在一起。然而,筆者會以二字相同的部分:「包」,做為花瓣造字的中心,並完成「包字歌」。

 
包字歌
有水吹,有火開大,有草是花,有衣穿長

有手能擁,有腳能快,加上食字就是吃

透過活潑有趣的「花瓣造字」,有效提升識字量,改變傳統字形、字音與字義的機械化讀寫練習另外,也可配合柯華葳教授提倡的「詞素覺知」,讓學生透過造詞發現字的多義性。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做,學會這個方法,學生日後面對生字時,腦海裡就會出現相關字詞,這才是真正擁有的自學力。

閱讀妙招二:摘要策略

這是抓重點的閱讀教學訓練。高年級的文章,有時一個句子就近百字,如果句子讀不懂,那整段、整課當然更是茫茫然了。進行摘要教學可以利用刪枝節圈重點調換位置的方式。例如:

鋪開天空這湛藍的信紙,用金燦燦的陽光,寫下和暖的問候。飄飛的雲彩,

是問候時開出的花朵。

鋪開信紙,用陽光寫下問候。雲彩是問候的花朵。

又如: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在生活中靜靜思考,你會發現奇妙的世界處處皆學問。

在生活中觀察思考,你會發現處處皆學問

學會摘要就能輕鬆讀懂內容。閱讀時要抓重點;相反的,寫作時,當時被你刪掉的那些舉例、形容詞、修辭等,都要記得寫回去,文章就會枝繁葉茂囉!

閱讀妙招三:預測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透過預測標題,能引起想要一覽全文,一探究竟的動機;不僅能對標題解碼,還能預想文章內容。例如香港三年級就有一篇課文,課名是:「天邊的魔術師」,它的讀前熱身就是:

題目是「天邊的魔術師」,你猜內容會寫些什麼?

學生在閱讀文章前,根據文題或標題預測文章可能在講什麼。學生會開始預測,要在「天上」,又有「魔術師」般神奇的魔力,可能有:雲、風、彩虹、太陽……。當翻閱文章時,那種喜悅與迫不及待,讓教學效能達到頂點。如果沒有題目或看不懂題目時,則可以先看第一段後,預測本文可能在講什麼;另外,也可以在文章讀到告一段落,預測接下來的內容或故事的結局。

閱讀妙招四:推論策略

當閱讀時遇有看不懂的字句,此時不必翻字辭典,就可以依上文關係去推論字、詞、句的意思;或是在閱讀中,依段落的內容去推論作者文中所省略的內容,以對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當然,閱讀後,推論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主旨)是更重意的。例如:

當指針越來越接近約定的時間,他似乎還猶豫著,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想左走好還是向右走好?

這裡的「猶豫」一詞,不需查閱字典,就可以透過上下文推論:猶豫就是「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閱讀妙招五:結構策略

課文組織結構的分析是洞悉文章的關鍵,讓學生看出文章門道的方法。讀懂文章的結構,對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是很重要的。學生在閱讀後可分析其文章結構,並筆記下來作為大綱。以「動物的尾巴」這一課為例,整篇文章是「總------總」的結構;然而,筆者更喜歡結合心智圖的概念,讓學生先找出關鍵詞,畫出文章的結構。這樣一來,就能真正讀懂整篇文章的重點了。


閱讀妙招六:畫線策略

這是一個選擇性注意文章的重點及加強重點筆記的有效方式教師下指令,請學生畫下來;例如請學生畫出本段重點,找出中心句(主題句)的策略。以「馬可‧波羅遊中國」最後一段為例:

轉眼之間,馬可‧波羅中國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當他回到故鄉時,已經四十一歲了。後來他將在東方經歷的情形,經由口述寫成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中介紹了中國中亞的情況,打開了歐洲人的視野,對以後航海事業的發展很有影響。馬可‧波羅不僅是一位旅行家,也是一位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請學生拿筆畫出(圈出)中心句,就是:「馬可‧波羅不僅是一位旅行家,也是一位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要注意的是,此處只著重在國語課的重點就好,所畫的重點不要太細,內容不要太多,學生才不至於混亂。


筆者認為:讀「懂」比讀「多」重要。掌握正確且優質的教學方法,再多的課數都能從容面對。期許我們所有教師,以孩子的「需要」來教導他,培養一個能「悅讀」、會「閱讀」、肯「越讀」的孩子,那所有教師將擁有蔚藍的萬里晴空!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如何面對一冊16課的國語

此文稿麗雲發表於101.02.21國語日報第13版~
如何面對一冊16課的國語~陳麗雲
您是一年級教師嗎?您知道一下的國語課本一冊有16課嗎?甚至於,明年的二年級國語課本,上、下學期的每一冊也都各有16課呢!
面對教材規定這樣的改變,您是震撼不已?還是樂於接受?抑或拍手叫好?
97課綱正式實施,相關教材也從現今一年級開始改版。對教師而言,一上似乎和以往差不多,前10週是首冊注音符號的教學,第一冊則和以往一樣有8課。然而,一拿到一下課本,有不少教師忍不住驚呼:「怎麼這麼多課?」、「這怎麼教得完啊?」
或許,國編館認為,教科書是學生閱讀最基本的必要素材,給孩子多一點閱讀的內容,或許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吧?有鑑於臺灣學生PISA(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和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成績過於不理想:在閱讀深度上,臺灣學童仍停留在字面或文章表面層次,高層次思考能力明顯落後,不習慣以較長的方式作答,或無法從文章中找到支持的理由。所以,為了提升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教育部去年即研議未來國中小學的國語文教科書將有幾課文章篇幅較長,引導學生進行高層次的閱讀與思考;另外,教育部還建議教科書參酌國際閱讀學習素養取向與評量內涵,引導學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詳見100.2.14國語日報第一版)
思索學習的真正內涵
現場教師對上述事件的看法或許是分歧的,然而,面對教學,身為教師、同時也身為母親的我,會靜下來仔細思考:「學習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我們的閱讀教育要教導咱們的孩子具備什麼樣的能力,以面對未來的生活?
英國政府統計,現在還在中小學唸書的孩子,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有六成都還未「被發明」。現在成人們幫孩子準備的工作能力,等到他們成人時,工作可能已經消失。所以,英國正在進行一場創造力教育的學習革命。

換言之,孩子需要具備的是「自己創造工作、創造前途」的能力,因為未來的世界不需要「找工作」的人,但需要「創造工作」的人。

我想:要培養一個有創造力、肯動腦思考的孩子,我們不應該一直停留在文字教育,窮究許多力氣教導字音字形的識字教學而已;我們應該透過活化的教學課堂,培養孩子思考歸納的能力,透過閱讀學習知識,培養自學力。

廣泛閱讀對培養創造力與思考力是如此重要;然而,面對一學期多達16課的課文,在時數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教呢?我個人認為:我們的作法不是增加學校授課的節數,或是改變課程,重點應在於「改變教法」。
改變教法一:一課一重點
筆者認為:教師教學時,可以採取「一課一重點」的教學策略,找出每一課的教學重點,每一課讓學生學習到「一」種專業的語文能力就好。就像專賣店一樣,讓學生結結實實在這一課學會「一」種知識,而非在每一課什麼東西都教。什麼都教,每一樣都是重點;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重點。就像逛完整個百貨公司之後,有的人已經眼花撩亂,不知重點和方向為何了。
然而老師在「一課一重點」的方式下,不會慌張匆促趕課,可以游刃有餘的把那「一」個重點教好。一學期有16課,就有16個教學重點,依此類推,一年二個學期,大概可以把語文基本的重要元素教過一番。以這種方式,相信課數和時數就不會是教師在乎的問題癥結所在了。
改變教法二:提問策略引發思考(「監控力」練習)
不同文章有不同的教學方式,有的需要逐字逐句講解,有的則需要引導思考。長篇的文章,最重要的是教導閱讀理解,教會學生思考歸納的能力。所以,在教導課文時,教師可以結合提問策略,透過問「好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比較、歸納、統整、評析等能力。以「妹妹的紅雨鞋」這一課為例:
妹妹有一雙新的紅雨鞋。
下雨天,她喜歡穿著紅雨鞋,開心的和雨滴玩遊戲。
妹妹在院子裡走過來、走過去。她的紅雨鞋,就像一對紅金魚,在魚缸裡游過來、游過去。

筆者便會參照PIRLS評量中四層次的提問,讓學生學習文章的主要內涵。如:
直接提取→文章中說妹妹有一雙什麼?(紅雨鞋)
直接推論→妹妹為什麼喜歡穿著紅雨鞋?(因為是新的;還可以玩水。)
詮釋整合→紅雨鞋和紅金魚有什麼關係?(都是紅色、都在水裡、都會動、形狀相同……)
比較批判→你覺得文章中把紅雨鞋說成紅金魚適當嗎?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說呢?
我一直相信:會想問題,比知道答案更重要。所以,如果學生能自行提問,相信學習效果會更顯著。當然,事先需要教導提問的一些小技巧,例如:閱讀之前先看看題目、標題,此時可自問一些問題,以提升自己的閱讀動機及專心在閱讀中找尋答案;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後,可用上述的方式自問自答,考測自己的理解能力,若有不懂之處,可馬上回頭再讀。
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有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讓學生主導學習的過程、發現學習的興趣、建立學習自信。把學習和思考的權利還給孩子,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做到的。我們從小在考試制度中長大,我們可以誠實的自問:課堂中哪些課程學習讓你印象深刻,甚至對現在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我深深相信:只有自己能主動參與投入甚至主導的課程活動,才能引發興趣;唯有透過觀察、思考、歸納,才能讓知識活用,進而點燃創造力。

課數多並不可怕,掌握到正確且優質的教學方法,再多的課數都能從容面對。教師要以孩子的「需要」來教導他,培養一個會思考、能面對未來的孩子,比教導一個被習寫字淹沒的孩子還重要,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