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我們這樣玩國語:單元統整教學

此文刊登於102.11.19國語日報語文教育版(第13版)
我們這樣「玩國語」~單元統整教學 ~陳麗雲
目前臺灣教科書的文本,是以單元主題的方式來進行編寫的,一個單元有三~四課的課文。會將這些文本會放同一個單元主題之下,我想應該是有其意義的。所以,當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有意識的思考:這個單元主題的意義是什麼?要教導學生什麼能力?教學時如何有意識的進行單元統整教學?
 
以單元統整教學的理念來進行教學設計活動,不僅符合課本規畫時的原始構想——單元教學,也可以除重覆(取材、文體、結構……等),更可以具體比較:
統整相同的部分,強調相異之處,這其實是非常好的學習法。除了可節省、掌握時間,進行領域內及領域間的統整外,更可以真正落實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許多單元主題的名稱是有意義的,課次的安排甚至包裝著一些知識性在裡面。例如:一年級單元主題是「下雨了」。課次分別是:作夢的雲、小雨滴、妹妹的紅雨鞋、七彩的虹。
 
 
如果教師教完第八課,直接進入第九課,未能善加運用單元主題,那單元主題似乎沒有意義,這顯得相當可惜。如果可以回頭檢視「下雨了」這單元課次的安排:從天上有雲(作夢的雲)→雲中的水珠達到一定的量以後就會下雨(小雨滴)→下雨時妹妹穿著雨鞋和雨滴玩遊戲(妹妹的紅雨鞋)→雨後會出現彩虹(七彩的虹),這不就是「雨」形成的過程嗎?經過加以統整,那麼,「下雨了」這單元主題就更能彰顯其意義了。

進行單元統整教學活動設計時,首先,要了解單元主題及單元教學目標;接著,再有順序的安排教學程序與活動;最後做綜合與評量。當然,最理想的綜合評量,就是配合這單元,發揮「從課文長作文」的概念,完成寫作;這也是從課文本位出發,進行閱讀寫作教學的基本概念。

以我剛進行完三年級第一單元「光陰的故事」為例:這一單元共有四課,分別是:爸爸的相簿、長大這件事、老寶貝、辦桌;統整活動一的寫作指導也是「敘述四要素」。於是,我的單元教學目標便是設定教導孩子學會敘述事情的能力(敘事)。從第一課(敘述三要素)到第四課(敘述六要素),有層次、有序列的教導敘事的表述方式。

第一課「爸爸的相簿」,先以提問請學生找出文中共有幾張相片?分別描述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然後,請孩子依課文的內容畫出七張相片的圖,將文字圖像化、結構化,更精確的找出敘述三要素。

在相簿裡:
有一個小娃娃,
躺在搖籃裡,開心的笑;
有一個小孩子,
包著尿布,正在學走路;
有一個小學生,
拿著接力棒,大步的向前跑,
這些都是小時候的爸爸。

在相簿裡:
我看到爸爸和媽媽,
坐在沙灘上,聽大海的歌聲;
我看到爸爸抱著我,
坐在木馬上,快樂的轉動;
我看到爸爸和朋友站在山頂,
雙手高舉,帶著得意的笑容。

在相簿裡:
有一張發黃的相片,
是年輕時的爺爺和奶奶。
爸爸說:
這是我最珍貴的收藏品,
也是我最想念的人。

第二課「長大這件事」,文中敘述了好幾件事,說自己忽大忽小,連自己也不知到底長大了沒有。於是,以第一課為藍本進行加深加廣:加入「時間」,形成「敘述四要素」——什麼時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事情也可細分成「原因、經過、結果」,形成「敘述六要素」。這一課,我請學生分組討論,找出每一段的敘述要素。如此一來,學生對表達一件事情的敘述方式已有清楚的概念。第三課「老寶貝」,是敘述老火車頭進入文物館收藏的事情;第四課「辦桌」是敘述家中有喜事,辦桌宴請親友的事情。這二課我便以結構表的方式讓學生更具體清楚了解介紹一件事情時,要如何有順序、有條理的說清楚、講明白。從「背景、起因、經過、結果、迴響」來讀懂課文,配合「第一次做…….」「我會做……」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敘事的寫作方式。

以單元統整教學的概念來進行課程,教師可以清楚、有機的明白整個單元教學的脈絡,學生也能在教師的安排下,依序學習到具體的語文能力,對教學者與學習者而言,就能達到輕鬆教、快樂學的歡樂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