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麗雲於100.03.15發表在國語日報 第13版~語文教育版
一課一重點,國語文教學策略~ 陳麗雲
自從PISA和PIRLS這二個國際評量的報告結果出爐,我們努力多年的閱讀教育又被大大的震撼、撞擊了一下。或許我們可以質疑這個評量報告只是個「數字」而已,有需要大驚小怪嗎?但是,這個評量會讓許多國家重視,是因它可說是國家未來競爭力前哨戰。很多方向指出:PISA成績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成就息息相關,甚至被認為是未來二、三十年後社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身為基層教師,我們姑且不必在乎分數,我們看待這國際評比的想法,可以朝省視自己的教學,作為改進或提升教學的參考。
從評量的成績來看,我們國內學生整體閱讀素養和閱讀深度都亟待加強。為了提升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教育部近日研議改進教科書的編寫方式,期望未來國中、小學的國語文教科書,將能有幾課文章篇幅較長,引導學生進行高層次的閱讀與思考。
然而,篇幅加長、課數變多,孩子就真的能提升「閱讀深度」嗎?
對多數教師而言,擔心上課時數有限,「教都教不完」、「一直在趕課」,教學現場的教師有辦法接受與理解嗎?
筆者認為:教師教學時,可以採取「一課一重點」的教學策略,找出每一課的教學重點,每一課讓學生學習到「一」種專業的語文能力就好。就像專賣店一樣,讓學生結結實實在這一課學會「一」種知識,而非在每一課什麼東西都教。什麼都教,每一樣都是重點;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重點。就像逛完整個百貨公司之後,有的人已經眼花撩亂,不知重點和方向為何了。
老師在「一課一重點」的方式下,不會慌張匆促趕課,可以游刃有餘的把那「一」個重點教好。一學期有14課,就有14個教學重點,依此類推,一年二個學期,大概可以把語文基本的重要元素教過一番。以這種方式,相信課數和時數就不會是教師在乎的問題所在了。
以「雨變成一首詩」這一課為例,最後的詩是文章的重點:
「雨,淅瀝淅瀝的下,
像細細的絲線;
風,輕輕的吹,
像在和小雨跳舞……
雨,從天上飄下——
落在草地上,
聞起來,青草香,
摸起來,清又涼!
雨,帶來春天的訊息,
帶來笑聲和想像。」
配合全部的課文,可以教導的語文元素有:類疊、譬喻、轉化、摹寫、轉折句……。如果是我,我就會選擇「摹寫」為我的教學重點,整課的教學以環繞「摹寫」為軸心,教導孩子運用身體感官,讓他們張開所有眼、耳、鼻、舌、手……等感官雷達,感受生活的點滴與奧妙。一堂課純教「摹寫」,應該還可以和學生玩想像和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這「一」種語文的能力。
我一直相信:教師是引領閱讀的重要推手,每一位教師都是改變國家最重要的力量。找到教學重點,就像在教導孩子閱讀理解中抓取重要訊息的能力,「一課一重點」,或許可以讓教師教得更輕鬆自在,孩子學得快樂有效益!